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高水平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,大力培育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单项冠军等创新型企业,加快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、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建设,着力构建从企业孵化、融资创新到产业扩张的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支持体系,推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走在全国前列,确保地标产业、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,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方式。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。 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“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”,这既是推动绿色发展、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,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。 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、开创性、长远性工作,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,加强法治建设,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,深入实施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,率先发布《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》,实施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,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、转折性、全局性变化。 一系列举措,为健全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,“十四五”时期,需要从治理主体、治理手段和治理能力三方面着手,助力美丽中国建设。 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,推动多主体共治。 一是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。 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为抓手,压实各级政府推动环境治理的责任,形成中央统筹、省负总责、市县抓落实的环境治理格局。 二是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。 建立健全企业推进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,引导企业践行绿色生产方式,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和环境信息公开,形成企业推进环境治理的内在动力和压力。 三是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。 大力发挥行业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作用,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,引导公众形成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。 综合运用多种环境治理手段。 不断强化非行政手段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。 在继续发挥好行政手段的同时,加强法治手段的作用,制定和修订各领域、各区域、各环节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,整合相关部门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职责、队伍,实行统一执法;大力发挥市场手段的作用,加快建设完善碳排放权市场、水权市场、碳汇市场等,引导各类企业和资本参与环境治理;充分利用信用手段,加快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,并依法依规逐步公开。 创新治理方式、丰富治理手段,与行政手段相配合,形成治理环境污染、推动绿色转型的强大合力。 不断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。 通过能力建设,为环境治理提供有力保障。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稳定的中央和地方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,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;加大关键环保技术研发力度,用绿色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;加快构建陆海统筹、天地一体、上下协同、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,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“真、准、全”;加强环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,加强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,打造高水平的“环保铁军”。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,就是注重发挥制度管根本、管长远的作用,强化制度执行。 展望未来,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,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就能为“十四五”时期推动绿色发展提供坚强保障。 (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)《人民日报》(2021年09月30日第05版)(责编:李丹、张静淇)分享让更多人看到客户端下载。 他的造型能力也强,画人物是可以从脚画起的,人物线条依然很流畅。 (责任编辑:admin)本文由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整理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hemishkat.com/zc/194.html |